家庭系統排列在青少年法務工作的應用

王國芳老師帶領
游薏雙整理
 
前言:
   現今社會多元的家庭狀況中,青少年除了自我身份認同危機外,有時甚至需要承受家庭中的衝突及情緒壓力,因此對於青少年的協助,可以從個體擴展到家庭環境與其人格發展的互動,透過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可以協助青少年及其家庭建立健康的支持系統,在未來能有更好的生活。

認識家庭系統排列:
   家庭系統排列是德國伯特・海寧格先生,整合當代心理學後所發展出的一種應用心理學工作,強調生命中隱藏著「愛的序位」,當家族中有人違反了這些自然的序位及平衡法則,整個家族系統就會因為失控而造成嚴重的傷害與影響,可以說家庭系統成員錯誤的序位是造成家庭關係混亂的根源。

家族系統排列的整合與發展:
   家族系統排列的專業知識包含: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榮格的格整體論、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論、心理學動力及家族治療等領域,近幾年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童年生命中的創傷經驗,對於人類成年之後神經系統所帶來的影響。而專業技術中,尤為重要的基礎包括雅各布‧莫雷諾(Jakob Moreno)所提出的心理劇,藉由重現案主生活中的樣貌,以挖掘生活中不易察覺的真相;而伊凡納吉(Ivan Boszormenyi-Nagy)創立的脈絡治療(Contextual Therapy)也明確指出家族中深層隱性的忠誠力量,並且重視施與受的平衡;最後由弗吉尼亞‧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提出的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更是以系統觀來了解及思考個人生命的問題,強調每個人都擁有足夠的内在資源讓生命轉化。這三種以心理治療取向為主的工作方式,可以協助我們在進行家族系統排列工作時,釐清跨世代的家族議題。

系統的運作法則:
   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人,當然屬於我們的家族系統,但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也可能因重大的牽連糾葛而使命運交纏,如因情感糾葛而讓出位置的前任伴侶,或因不正當取得利益而犧牲他人,甚至是在謀殺或戰爭中失去性命的人,這些人都會是系統中需要被看見及平衡的動力。

   釐清系統後,進一步探討系統關係運作的法則:首先是整體法則,系統中的每個人都有其位置,當家族中有人被排除時,可能會促使家族裡其他成員去替代該位成員,以使其被看見。

   第二是序位法則,每個人在自己的系統中,都需要依照長幼輩份的序位而有一個位置,錯位失序的人往往會莫名承擔不屬於自己的痛苦。

   第三是平衡法則,強調施與受的平衡是維繫關係舒適及長久的關鍵。

   第四則是事實法則,面對生命中的痛苦,臣服於事實才會帶來解脫與療癒,不與之對抗或充滿遺憾,企圖改變過去。

   最後是流動法則,面對過去世代所發生的事件,我們能轉化從中獲得的學習,負起自己的責任,生命就能健康向前。




如何在家族系統中工作:
   家族系統排列工作是透過代表的狀態及移動來進行,但代表又如何感知與移動呢?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曾說:「潛意識並非存在於個體心裡,而是存在於個體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構成了訊息場域,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信息場域交換訊息,當代表們靜下心來並保持專注,就能中立地將所感知到的訊息傳遞出來,包括了身體的感覺、心理的感受,或是肢體的移動。代表們客觀如實的展現,可以讓案主清楚的看見關係間的動力是如何彼此牽引,在家族系統排列師的帶領下,案主能一步步釐清問題的根源,以全方位視角,系統性眼光重新看待問題。

家庭系統排列如何應用於青少年輔導:
   世界各地的法務系統運用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已行之有年,近年台灣法務及教育與青少年輔導系統相關的單位也開始引入,協助少年事件及家庭傷害,不再只是專注犯罪後的懲罰,而更關心在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愛與和解。生命源點身心整合學苑創辦人王國芳老師,先後在台南、苗栗、新竹、宜蘭法院及台中、雲林、彰化等法政單位,運用家族系統排列協助少年及其家庭關係的重建及修復,讓家庭成員可以有更穩健的環境。

(一)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可能意圖:
   阿德勒曾說:「孩子都是最佳的觀察者,卻也是最差的詮釋者。」孩子會用自己的邏輯來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歸屬感與價值感,例如因為捨不得父母受苦,願意代替父母去成為承擔者;或者因為看見父母的不幸,而不敢追求更好的生活,一但自己過得幸福快樂,就好像背叛了那些受苦的家人;抑或是感覺到父母可能的離去,潛意識會製造事件來吸引父母的注意,讓照顧者無暇他想。這些都是出於對家庭的愛與忠誠,但卻也是盲目而無意識的,於是生命便注定要受苦。

   儘管青少年無法覺察到自己行為的意圖,但行為本身其實都帶有某種意圖。如果在不了解青少年潛在信念的情況下,就急著去處理他們的行為問題,人們將為自己的白費工夫感到沮喪萬分。家庭系統排列能快速的幫助我們了解青少年行為底層的意圖與期待,幫助他們用更好的行為協助自己及家人的困難。




(二)案例說明與詮釋
家庭的傷害模式會重複發生,甚至延續到下一代變成家族傷害,透過家族系統排列歷史的呈現,可以釐清牽連糾葛的根源,解除青少年的認同與投射,讓青少年及家庭成員回到自己正確的位置,療癒家族世代創傷。筆者因跟隨王國芳老師學習家族系統排列工作法,得以見習家族系統排列在法務系統中對於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應用及家庭處遇的支持。以下即透過實際工作案例具體說明:

1.因錯位而進入父母戰爭的孩子:
    阿華十五歲,父母離婚後跟爸爸、祖母同住。陪同阿華到法院進行家族系統排列的是阿華的母親。媽媽擔憂的說:「孩子不愛待在家,總是喜歡亂跑,跟朋友在外面搞事。」母親陳述狀況後,老師請阿華在現場選擇家人的代表,並且跟隨心裡的感受給予家人的代表一個位置,將心裡對家庭關係的感受用圖像呈現出來(圖一)。隨後,老師邀請媽媽也以同樣方式呈現心中的家庭圖像(圖二)。
    
   當排列展開之後,三人的關係開始有了變化,阿華母親注視著前夫,內在充滿情緒,阿華父親則逃避與前妻眼神對焦,阿華的代表則始終在外圍走動,姿態看來桀驁不遜,眼光只關注母親。當阿華祖母加入後,朝阿華父親靠近,並與阿華母親眼神對峙,而阿華對祖母則相當有敵意。(圖三)原來阿華的父母除了夫妻相處不佳外,還有婆婆總是會介入兩人的關係。以前母親時常將阿華當作傾訴苦楚的對象,時而抱怨阿華的爸爸,時而批評阿華的祖母。阿華心疼媽媽所受的委屈,出於對母親的愛與忠誠,便常與父親、祖母衝突。母親離開後,阿華卻又必須與父親、祖母同住,這讓他非常痛苦。因家庭支持薄弱,便轉而追求同儕認同,一群同樣有家庭狀況的孩子聚在一起,這些無法在家庭中發洩的憤怒情緒就往外發洩,因此時常夥同鬥毆鬧事,甚至接觸毒品來麻醉內心混亂的痛苦。



    
   阿華在經歷父母的婚姻風暴時,因為認同了受苦的媽媽,遂用行動去對抗爸爸與祖母,阿華媽媽的行為讓阿華被迫介入了大人的紛爭,阿華也因此失去了與父親的連結。看見現場的家族系統圖像,國芳老師先是對陪同前來的案主母親表達了理解,也說明了:「以前在這個夫妻關係中一直有三個人。」接著進一步說明家庭及家族關係中每一個人的序位及影響,父母親不能介入子女的婚姻關係,夫妻有問題需要先彼此溝通協調,而非讓母親仲裁。

   另外夫妻儘管已經離婚,但不能改變的是,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永遠是父母,阿華不能取代父親的位置去擔任母親情感的支持。唯有家庭中的每個人都站在自己正確的位置上,夫妻雙方都負起結束婚姻的責任,並尊重過去一切的發生,家庭才能真正平安,因為正確的序位正是維護家庭秩序重要的法則。聽到這裡,阿華的媽媽好像想起什麼,補充說:「我前婆婆也是與前公公關係不佳,我前夫常被夾在中間。」

   了解孩子的感受及家長要如何面對離婚的正確態度後,老師邀請媽媽本人對著前婆婆(代表)說:「媽媽,您是我前夫的媽媽。雖然我跟他離婚了,但阿華是您的孫子,住在您家,希望您能好好照顧他,感謝您對阿華的照顧。」媽媽說完後對前婆婆鞠躬,此時前婆婆(代表)的眼神開始變得友善。

   老師接著讓阿華本人對父親(代表)表達感受,在場的阿華說:我從來沒有叫過「爸爸」。老師詢問阿華:「你願意嘗試看看嗎?」 阿華同意跟著老師練習表達:「爸爸,你跟媽媽的關係,是你跟媽媽的事,我聽到的不一定正確,大人的世界太複雜了。這些對我來說,太多、太重了!你是我的爸爸,這是事實,以後我有孩子,他們也會叫我爸爸。」此時爸爸(代表)回饋,當案主一叫「爸爸」即感覺到身體暖暖的。

   老師提醒阿華母親:「不要讓孩子陷入夫妻仇恨的對抗中,因為阿華『在心中需有父親的位置』,儘管大人有時會認為『我只是說一說抒發情緒』,但孩子出於對母親的愛與忠誠,不可能聽聽就算了,孩子為了想保護母親而去對抗父親,這樣會讓孩子內在很撕裂,為了麻痺這些痛苦,就可能選擇不正確的方式,例如到處打架發洩憤怒、吸食毒品……等傷害自己的行為,最後失去生命也失去未來。唯有讓阿華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愛你們,阿華才會活得平安自在。」




2.與父母失去連結,為生存奮鬥的孩子:
   阿倫十六歲,久病的母親在阿倫幼年時便過世,父親有毒品相關前科,並已失聯,阿倫從小便由外公、外婆照顧。由於阿倫患有先天疾患自小手術不斷,鉅額的醫療費用讓家庭經濟相當拮据,阿倫也有毒品的相關紀錄。

   關於未來阿倫表示沒有期待,眼前都顧不好了,沒辦法看這麼遠。所以家族系統排列開始之前,國芳老師帶領阿倫先釐清未來目標,也鼓勵他眼下勞力工作雖然薪水不多,但賺的錢實實在在,先學習規劃自已賺來的錢,能幫助生活更好,也能存下一些未來醫療備用金。阿倫的保護官也補充,其實阿倫過去與同住家人尚稱融洽,但國中後雙方多有摩擦,希望透過此次整理與家人的關係,支持阿倫有更穩定的生活,家族系統排列目標在如何支持阿倫踏實的生活下展開。

   邀請阿倫設定好角色,自已、父親與母親三位代表後,代表們便隨場域訊息開始移動,父親(代表)向後退並感到身體麻痹,母親(代表)則躺下,阿倫(代表)的目光在父母間來回,並表示看向母親時心裡覺得悲傷,但看向父親卻充滿憤怒(圖四)。老師看著畫面補充道:「阿倫是個很有愛的孩子,但因為有愛,所以會感覺到受傷。」

   接著加入毒品代表,此時阿倫(代表)朝向毒品靠近,雙手環抱毒品不放,像孩子一樣哭泣,彷彿找到心靈的慰藉。老師詢問阿倫本人:「你還會想要使用毒品嗎?你看見了這是一個心靈空虛的誘惑啊!」阿倫:「我不想!」老師請阿倫本人對毒品說:「我不需要你!我不需要你陪伴我。過去不需要、現在不需要、未來不需要!我賺錢很辛苦,我用正當的方式賺錢、花錢,過我想過的生活。」話音落下,毒品代表離開,但阿倫(代表)仍追著不放,情緒悲傷失落。



   
   老師於是再加入「死亡」,阿倫(代表)閉著眼在地上跪爬,以雙手探路找到死亡的代表後,抱著死亡慢慢躺下,並且回饋在這裡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老師看見了阿倫潛意識中對生命的無助及想追隨母親的意圖,於是詢問阿倫:「你覺得媽媽最大的遺憾、與對你的期待是什麼?媽媽會希望你跟她一樣死去?還是希望你能好好的活著?」

   老師進一步叮嚀:「死亡對媽媽來說可能是久病的解脫,但如果你也追隨媽媽的死亡,那就太對不起努力讓你活下來的媽媽。」說完,老師讓阿倫本人進入場域,蹲在母親(代表)身旁。阿倫看著媽媽時眼眶泛紅,母親(代表)對阿倫說:「你要乖一點,不該學的不要學,要為我活下去。」老師再請阿倫對母親(代表)說:「媽,我看到我很想你,我那時候才三歲,我不知道你去哪裡了……」。母親(代表)握著阿倫的手:「對不起,沒有機會陪你長大,你的手很溫暖,你是有力量的孩子,媽媽愛你。你要好好為我活下去。」

   老師詢問阿倫:「你願意答應媽媽的請求嗎?」阿倫:「我願意。」老師請阿倫對母親(代表)說:「我是妳用命換來的孩子,我會好好活下去。」接著老師請阿倫看著今天來陪伴他的保護官,並對保護官說:「我需要你的幫忙,我希望可以跟我的爸爸不一樣。」

   此時老師加入「家族命運」的代表,並請阿倫對自己的家族命運說:「你是我們家族的命運,我向你祈求幫助,求求你給我祝福,我想要活下去⋯⋯」說完,阿倫向家族命運鞠躬。

   老師鼓勵說:「你的生活中需要支持跟資源,保護官和家人都是支持你的對嗎?要記得每一個抉擇都會影響你的未來,千萬要做正確的事,把生活穩定下來,這是你答應媽媽的承諾,你要相信你的未來一定會更好。」家族系統排列工作到這裡結束。



   
    綜觀這場家族系統排列工作,案主因為疾病的痛苦、心靈空虛與經濟上的需求,因此不管是吸食或販售毒品,對案主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若沒有家人良好的支持和資源,很容易會再次觸法或有意外等情況。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案主面對父親和母親的情感並不一樣,對於母親的早逝,案主感覺到悲傷與無力,對於父親的憤怒其實源自於渴望父親的出現、支持與連結,但這些渴望都未能被滿足,於是轉為對父親的憤怒。

   當案主面對毒品時的狀態就像孩子一樣,對案主而言透過毒品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家人就必須成為案主情感需求的資源,才能扶持他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個案(代表)在過程中也回饋,聽到保護官三個字時,會明顯感覺到「心安及心變柔軟」,可見保護官的細心教化,對於阿倫來說也是走向正確道路的資源之一。


結語:
   面對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如果單純用「這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來思考,而不考慮孩子的家族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層面,便很難真正協助孩子的行為改變,運用系統觀來瞭解孩子的行為問題,並從家族系統的歷史脈絡來思考問題,才能真正找到克服問題的方法。

   未來,期望能透過家族系統排列協助司法單位面對處遇中的青少年,對其犯罪行為與家庭或環境關係,有更深入與整體的了解,提供執法人員對於青少年感化輔導或收容等處遇方式,有更多元的思考方向,幫助歧途少年有更好的生活及未來,是國家與社會得以穩定的力量之一。

參考資料:
王國芳(2021)。專業人員選擇家族系統排列指導青少年之關鍵因素。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碩士論文。
陳璽尹譯(2018),Mark Wolynn著。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台北市:商周。
周鼎文(2018)。愛與和解。台北市:心靈工坊。
烏蘇拉.法蘭克 Ursula Franke (2011) 。心靈之眼:系統排列在個別諮商與治療的運用。海寧格管理顧問有限公司。